匯川技術子公司聯合動力創業板IPO過會 A股分拆上市現新信號
匯川技術分拆子公司上市迎來重要進展。6月12日,上海證券報記者從深交所獲悉,聯合動力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并在創業板上市申請獲得深交所上市審核委員會審核通過。這是2025年首單“A拆A”IPO過會,傳遞了A股分拆上市新信號。
在業內看來,A股分拆上市整體“降溫”后,匯川技術分拆聯合動力的案例頗具風向標意義。回溯來看,2024年4月發布的新“國九條”明確“從嚴監管分拆上市”,A股一度極其火爆的分拆上市潮就此中斷,多家上市公司宣布終止分拆。但分拆上市又并未完全陷入停滯,滬深北交易所在新“國九條”發布后均有新增受理相應項目,聯合動力則是最新獲批的一單。
對于分拆上市的審核尺度,有投行人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新“國九條”旨在遏制盲目分拆和套利行為,A股分拆上市的確有所調整,但并未“一刀切”式地叫停。分拆子公司需具備業務獨立性、技術先進性和估值合理性,尤其需避免與母公司業務重疊、高度依賴關聯交易等問題。“拆出去的上市公司應該更有‘辨識度’‘清晰度’,不能為拆而拆。”
上市委關注業績增長持續性
聯合動力成立于2016年,主要產品包括電驅系統(電控、電機、三合一/多合一驅動總成)和電源系統(車載充電機、DC/DC轉換器、二合一/三合一電源總成)等動力系統核心部件。通過此次IPO,聯合動力擬募資48.57億元,用于新能源汽車核心零部件生產建設項目、研發中心建設及平臺類研發項目、數字化系統建設項目和補充營運資金。
招股書(上會稿)顯示,聯合動力主要客戶包括理想汽車、廣汽集團、奇瑞汽車、小米汽車、吉利集團等。2022年至2024年,聯合動力實現營收50.27億元、93.65億元和161.78億元,實現歸母凈利潤-1.79億元、1.86億元和9.36億元。
聯合動力為匯川技術體系內運營新能源汽車電驅系統和電源系統的唯一主體。匯川技術共有四大業務:通用自動化、新能源汽車、智慧電梯、軌道交通。2024年年報顯示,新能源汽車、軌道交通類產品為增長最大的業務,共為匯川技術貢獻了166億元的營收,占比44.93%。
就上市審核來看,業績增長成為監管高度關注的問題。在6月12日的上市委會議現場,深交所上市審核委員會主要問詢了兩方面問題:一是請聯合動力說明對公司收入、毛利率、凈利潤的影響,聯合動力作為第三方獨立供應商是否存在被替代的風險,公司業績增長是否具有可持續性;二是請聯合動力代表說明公司研發費用率持續下降的合理性,現有研發費用規模是否足以支撐聯合動力的業績增長。
此外,深交所上市審核委員會提出了需進一步落實事項:請聯合動力結合期后國內新能源汽車行業發展趨勢、產業政策變化、前五大客戶自建供應鏈進展情況,以及產品價格、原材料價格變化等,說明公司業績增長是否具有可持續性,并在招股說明書中進行針對性的重大風險提示。
分拆上市應注重獨立性
2024年4月,新“國九條”提出“嚴把發行上市準入關”以及“從嚴監管分拆上市”,隨后分拆上市出現明顯“降溫”。新“國九條”頒布后,已有十余家上市公司宣布終止分拆上市事項,其中不乏歌爾股份、寶鋼股份、恒力石化等行業龍頭。
提及終止原因,多家上市公司將其歸結為“市場環境變化”。例如,2024年9月,工程機械龍頭中聯重科公告稱,鑒于目前市場環境較本次分拆上市事項籌劃之初發生較大變化,為了切實維護上市公司和廣大投資者利益,經與相關各方充分考慮及審慎論證后,公司擬終止分拆中聯高機上市事項。
雖然整體明顯遇冷,但分拆上市并未完全陷入停滯。在新“國九條”頒布后,滬深北交易所在分拆上市項目推進方面均有相應動態。此次過會的聯合動力,便是于2024年12月獲得受理。此外,雙環傳動分拆環動科技至科創板上市的申請,于2024年11月獲得上交所受理;楚江新材分拆頂立科技至北交所上市的申請,于2024年12月獲得北交所受理。目前兩單項目均已進入問詢環節,尚未上會。
有投行人士向記者分析道,分拆上市的確面臨嚴監管,但并未被“一刀切”式地叫停,仍需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尤其應重點關注擬分拆子公司的業務獨立性、技術先進性。如果母公司與擬分拆子公司的業務關聯度極高,并且下游客戶高度重合,公司應當重新審視分拆的合理性與必要性。
匯川技術在分拆預案中明確表示,公司所屬子公司聯合動力與公司其他業務板塊之間保持較高的業務獨立性,分拆完成后上市公司主業結構將更加清晰、加強專業化經營水平,降低多元化經營帶來的潛在風險;推動上市公司體系不同業務均衡發展,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持續提升核心競爭力。
安永大中華區審計服務市場聯席主管合伙人湯哲輝認為,新“國九條”強調從嚴監管分拆上市,而非徹底禁止。“這旨在打擊盲目分拆和套利分拆,比如有的上市公司分拆子公司后,母公司反而陷入空心化狀態;或者有的母公司市盈率只有15倍,但分拆的子公司市盈率是母公司的好幾倍,這樣的交易的確面臨挑戰,市場也在自我修正。”
“擬進行分拆上市的子公司,必須追求財務獨立性、資產完整性以及戰略必要性,拆出去后要成為更專業的上市公司,不是為拆而拆。當然還要注重估值的合理性,如果是用高估值的子公司來上市套利,往往也不太容易被市場接受。”湯哲輝補充道。
相關文章
最新評論